王魯湘
數年前的往事了。在中國國家畫院主持龍瑞工作室的山水畫精英班,臨結業(yè)時,我在講課中談了一個觀點,說到中國山水畫家應該選擇過一種山水人生,這應該是基于其性靈之真的文化選擇。沒想到我這個觀點在學員們中間激起了強烈反響。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都是有一定造詣的中青年專業(yè)山水畫家,此時此刻,他們正在為留北京還是回老家而糾結。事過數年,一個中年人抱著一大摞畫來到北京,讓我給他看看。這個人叫章長青,是當年國家畫院的學員,就是聽了我的那番活,毅然回到了秦嶺深處的安康。
我很感慨,當然也就格外認真地讀他的畫。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蒼蒼莽莽的秦巴大山。這里有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風景。1992年春節(jié)期間隨張仃先生深入過一次秦嶺,多年來卻一直無緣去秦嶺南坡,也就是章長青的家鄉(xiāng),秦巴漢水之間。這可不是個一般的地方,且不說漢族族名來源于漢水,也不說多少歷史大戲以這里為舞臺,對中國山水畫家來說,恐怕在華夏大地上再難找到這樣完美的“師造化”的藍本了。要嶺有嶺,要峰有峰,要丘有丘,要壑有壑。漢水和她眾多的支流還有那些活潑潑的山澗溪泉,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峰巒滋潤得靈秀無比。從印度洋北上的暖濕氣流遭遇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后,東下進入秦嶺山脈,順其南坡廣布甘霖,澤被山川,于是,一條郁郁蔥蔥的山水長廊就從西到東橫臥于中華大地的東西軸線上,不僅成為華夏先民詩意棲居的家園,也成為熊貓、朱鹮等珍稀動物最后的棲息地。更有意思的是,對于中國山水畫家來說,這里其實是中國山水畫的發(fā)祥地,唐代王維、李思訓不就是畫的秦巴山水嗎?而范寬的《溪山行旅》畫的就是商旅穿行于秦嶺溪山的情景。章長青出生在這里,生長在這里,作為山水畫家,他屬于這條大嶺,因此我能理解,為何他會回去,實在不是我的話多有力量,而是秦巴大山的呼喚。一幅畫于庚寅年的丈二橫幛,云水激蕩,山石崔嵬,松下一茅亭,一人伏案,似讀書,似彈琴,似作畫;山下水口邊,一人策杖,遙望茅亭,正駐足靜聽。畫題《林泉高致》四個大字,并錄宋代郭熙著名的語句于其上:“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觀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我把這幅大畫,看作章長青的勵志之作。在現代工商社會,人要是抗拒大都市繁華生活的誘惑,心甘情愿在大山深處養(yǎng)素丘園,嘯傲泉石,與煙霞為侶,同漁樵做伴,那還是需要一些定力的。當然,熱愛是更根本的力量之源。熱愛山水,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山水畫,這三者在章長青身上天作地合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所以他才能心安理得且優(yōu)哉游哉于他的山水人生。他有好幾幅畫都題名《家在秦巴漢水間》,其中一幅焦墨,山石樹木都畫得野逸高古,但點景的舟橋屋舍一看就是當下農村的機器船、水泥橋、兩層磚房。沒覺得它們有什么不協(xié)調,只覺得這就是章長青的家,他天天在那里的小樓上背靠青山,面朝綠水,興來便拈筆,畫幾縷洗耳泉,再畫幾棵沐心松,然后有情有義地涂抹幾片云山,最后很牛氣地題上兩句:“來生縱有金鑾殿,不如林泉逍遙游”。在他給我看的大大小小上百幅作品中,描寫秦巴漢水的占了多半?吹贸鰜,他在這里的山水中,確實找到了自我,也確實忘記了自我。“住山不記年,看云即是仙”。在一幅寫生小品上,他題了這樣的句子。就這樣,釣于一壑,棲于一丘,笑傲煙霞,逍遙泉石,夕臥白云合,朝起白云開,章長青放逐自己到秦巴漢水間,從容展開自己的山水人生,收獲了青山,也收獲了白云。
讀了上面的文字,很容易把章長青想象成一個當代隱士,也很容易誤解我鼓勵山水畫家去當隱士。其實不是這樣的。如今的中華大地,還有哪處山水會是世外桃源呢?我提倡并鼓勵山水畫家寫生,就是要他們筆墨當隨時代,畫出生活中的新感受,并且努力在技術上解決好自然山石樹木同現代建筑與人物的協(xié)調關系。章長青在這方面也做得很不錯。他走遍了秦巴漢水間的市鎮(zhèn)與村落,畫了很多寫生稿,他的創(chuàng)作畫由于有這樣的寫生基礎而充滿生活氣息。一幅題“棲鳥夕陽外,歸牛蒼莽間。風微牧笛遠,煙澹欲無山”詩句的山水,農民的三層新房坐落在翠微山色中,牧童趕著牛群返回村里,這場景和環(huán)境既古老又清新。秦巴山區(qū)是向外輸出農民工最多的地區(qū),一到春節(jié),外出打工的人大包小包地扛著拎著回家了,渡頭村口這時候就是最熱鬧的地方。章長青每每受此感染,情不自禁就要作畫。我看到兩幅這一主題的山水畫。一幅是豎構圖的,作于辛卯春月,題名《回家》,畫的是大雪中的終南山,幾個背著大包小包的男女急匆匆走過小石橋,朝山腰上的農家院落走去。題句云:“終南飛雪帶春風,銀蝶翩翩落舍貧,遠村柴門聞犬吠,嶺下林中有歸人。歲在庚寅臘月,余帶學生終南山寫生,途中偶見農民工滿載而歸之景,頗有時代氣息,油然感懷,歸來寫之并記”。還有一幅是橫構圖,作于壬辰年正月初八,畫的是漢水邊一個村子,雖冬無雪,渡船正把人送往彼岸。題句云:“爆竹響村落,游子歸故土。笑語春風里,舉杯團圓酒”。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最常見也最有時代氣息的情景,但確實很少看到山水畫家會把它納入自己的藝術視野,我只看到章長青充滿感情地在正月過節(jié)的日子里一畫再畫。我甚至在想,我們當今的山水畫家還有幾個會在農村和山寨里過春節(jié)呢?
章長青說他在國家畫院進修時做過一個夢,夢見黃賓虹老先生送他一支筆,并指點他筆墨要領。多年未開竅的技法好像突然就通了,激動得他大喊大叫,醒來才知是南柯一夢。但他馬上從床上爬起,恭恭敬敬點了一炷香,翻開黃賓虹畫冊,向黃賓虹先生照片磕了三個頭,算是正式拜師。接下來他展開紙墨,依照夢里先生指點的筆法一一畫去,竟如神助,筆墨大進。其實這在心理學上是可以解釋的。當年國家畫院山水畫高研班,從導師到學員,都是黃賓虹迷。龍瑞推崇黃賓虹不遺余力,我在班上也多次講授過黃賓虹畫學,學員們也常在一起切磋學習黃賓虹的體會。這樣的學習氛圍造成了章長青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種夢中開竅的例子在科學史和藝術史上并不鮮見,章長青又提供了一個。一批丁亥年寫于國家畫院的山水畫,應該是那次夢悟之后的作品,筆墨確實精彩,隨意點染,皆有文章;辣筆紛呈,如秋葉飄零,韻致天成。這種筆墨感覺他一直帶回了秦巴山中,并貫徹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如作于壬辰年初夏的褒斜古道寫生系列。黃賓虹的筆墨一般人很難搬到寫生中去,可他卻能將先賢技法與自然造化及自我性情有機聯(lián)通,合而為一,從意適便,若不經意,率性落筆皆有天機。因此,章長青的這種能力確實也非一般。他的這種融會貫通、應用整合的能力,讓我看到了他對藝術的酷愛和精進,也讓我看到了他的天資和天賦。
章長青深居秦巴漢水,投身自然懷抱,外師造化,注重生活蒙養(yǎng),加密學養(yǎng),將自己的畫境再次提升。在表現手法上重視寫生,突出現實生活,以自己對造化的切身感悟與飽滿的激情進行創(chuàng)作。當然他的畫自然而然與傳統(tǒng)文人畫拉開了距離,沒有舊文人的孤寂荒寒、傷春悲秋,也不局限于傳統(tǒng)文人畫的秋山簫寺、微茫慘淡。他的畫風特點總體呈現出雄渾蒼厚、生動明快、樸實無華的氣息。我從章長青大量的寫生稿與創(chuàng)作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吸漢唐之大氣,納長安畫派之精神,憑秦巴漢水之滋養(yǎng),衍生了特有的美學思想。他認為傳統(tǒng)中國畫講究含蓄、內斂、淡雅的審美創(chuàng)作原則,雖然造就了豐富悠遠的意境,卻給人一種幽閑、局促、壓抑的內心感受。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狀態(tài)都與古時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情趣隨之也發(fā)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我們的作品不能跟上時代步伐和節(jié)奏,就會走進死胡同。章長青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把握住了時代前進的脈搏?戳怂趧(chuàng)作的一批山水作品,充分彰顯了東方古典文化底蘊與現代文化智慧高度融合,宏觀氣勢非凡,局部不失精微,運筆潑辣淋漓,用墨渾然酣暢,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圖式不受程式所囿,隨機生發(fā),如同造化而成,自然無痕,風生水起,山態(tài)樹姿生命鮮活,呈現出解衣磐礡的痛快。畫格脫俗,賦予了作品盎然生機和穿透性的感染力。
章長青人到中年,藝術道路還很長,前面還有許多高山峻嶺需要攀登,望不斷努力進取,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佳作。以上的文字,算是觀畫心得,不當之處,就教于方家。
(作者系著名文化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