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斌
立冬過后,天氣漸漸冷了起來,漫山遍野的黃枝紅葉隨風(fēng)搖曳,演繹著冬的序曲。車過故鄉(xiāng)漆樹埡,俯瞰下去,盤旋在山腰上的鄉(xiāng)村公路掩映在樹林野花叢中,轉(zhuǎn)彎處,清泉邊,翠竹旁,一縷炊煙從瓦屋頂裊裊升起,宛若游龍由濃及淺彌散開去,鐵鍋蒸米飯的香味兒直汆鼻腔,耳畔頓時回響起那首好聽的歌曲“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我心中只有你。”
炊煙升起的地方便是此心安處。我的老家在漢濱區(qū)牛蹄鎮(zhèn)朝天河村一個叫“姜家溝”的地方,當(dāng)年,老祖先為躲避匪患戰(zhàn)亂遷徙至此,雖說山高溝深,茅封草長,卻也落得個一時安寧,我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里溪水常流、坡地開闊,只要人勤快,那自種自吃、與世無爭的日子雖說苦些,也是僻靜的安身之地。陽坡、豬獾梁、向家堡、三官廟呈扇形突兀聳峙,形成“四梁挾三溝,肥地壘溝口”的地勢環(huán)境。聽老輩人講,始由曾、羅二戶大家族先入為主,賴、向諸姓相繼遷入,以后人口逐年增加。記得兒時,山溝里人聲喧雜,燈火明滅,雞犬相聞,而飄散在家家戶戶的如絮炊煙更是那揮不去的悠悠鄉(xiāng)愁,抹不掉的家鄉(xiāng)味道。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清晨的炊煙是上學(xué)的催促曲,火焰熊熊,青煙裊裊,清淡而短促。天剛放亮,大人們要趕早上工,燒壺開水泡缸釅茶,美美喝上幾杯,過足癮,只顧去侍弄滿坡的莊稼,奶奶和媽媽便抱起我們穿好衣服,然后揭開鍋蓋,端出漿巴饃或是蒸紅苕,我們齜著牙胡亂咬幾口再揣上兩個,背起書包連蹦帶跳就去學(xué)堂了,隔上一個周,奶奶就會給我們烙一個白面饃或煮一個雞蛋,我老早就睜大眼睛,圍著灶臺直勾勾盯著鍋里,不停嚼著嘴角,享受著即將到來的美食美味。
晌午的炊煙是歇活的信號,家家不約而同似的,炊煙濃烈而醇厚,一如飯菜酒香綿長。那時我們家勞力少,每到農(nóng)忙時節(jié),都要請左鄰右舍幫忙搶種搶收,奶奶便想盡法子,拿出家里僅有的細糧和最好的珍饈菜肴,大火炒,小火燉,湊著一桌子,款待出苦力流大汗的幫工們,大家伙兒圍坐四方桌在一起,天南海北,說說笑笑,酒足飯飽,祈福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晚飯的炊煙是暮歸的呼喚,溫暖而悠長,相約明日,互道珍重。太陽徐徐落山,婆摘好菜蔬,母親也搭手幫忙,金黃的苞谷、細白的米面、混搭的雜糧,煮米飯、蒸饃饃、搟面條、搓麻什子,一灶紅紅火火,一桌飯菜清香,等待放學(xué)的學(xué)生、勞累的父親、晚歸的牧童、倦歸的游子,而我們打陀螺、抓石子、摔紙版、摸魚蝦,玩得起興,哪還顧得肚子餓了,直到夜色漸濃才在一聲聲“回來吧——回來喲”喚歸聲中怏怏而歸,大人一邊嚷嚷叨叨,我們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
母親燒灶火時候,時常會在燒紅的柴灰下面煨幾個紅苕,抑或在火堆里堆一簇花生、板栗,在灶塘邊上烤幾穗黃亮亮的苞谷,一邊添火,一邊用火鉗不停轉(zhuǎn)翻,一灶柴火,活色生香,我們早就擠在灶門口眨巴著眼睛,喉嚨里都伸出了爪子,媽媽趁熱遞到手上,我們迫不及待雙手接過,鼓起小嘴吹氣散熱,從左手倒右手,從右手倒左手,稍待火氣剛過,就大口大口吃起來,那個火辣辣、脆蹦蹦、香噴噴的味道,煙火十足,黏腸掛肚,大快朵頤。
最是難忘過年時,房前屋后堆滿柴禾,打豆腐、熏臘肉,烤酒、鹵菜沒有消停,一年的辛苦勞作盼的是除夕夜團團圓圓、紅紅火火。三天年一過,我們就跟隨大人看外公、拜叔爺、走親戚,溝溝峁峁人來人往,家家戶戶親朋滿座,人們在抱拳祝福中辭舊迎新,在相互走動中續(xù)說親情,升騰而起的煙火彌漫山村,晝夜不息,大人自然是主角,按輩分長幼坐定,敬酒劃拳,不醉不歸。我們也是“客人”,留有一席之地,毫不客氣,滿嘴生香。一聲聲問候、一聲聲歡歌、一聲聲笑語,全是人間和氣,都是最佳美味。
如今,我的鄰居們早已搬出了山溝溝,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煤氣、天然氣。那曾經(jīng)縹緲在心頭的縷縷炊煙成了模糊而悠遠的記憶,而我時常還在夢中見到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和牛羊,還有魂牽夢繞兒時的玩伴,和永遠揮之不去的裊裊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