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濤
家族有著血脈相融的傳承。父輩遷自漢南玉泉,祖先徙自巴山山南南江,溯源湖北麻城孝感,再溯可尋至長安京兆一脈,與嵐皋杜氏有著同源之淵。
同源有著天然自來的親近。認識嵐皋杜氏人,便有著恬適的言語恬靜的交往。2015年秋一個周末,天氣安好,我為搜集整理嵐皋清代大腳才女杜繼燕傳記史料,編纂地方文化專著,邀約縣醫(yī)院退休醫(yī)生、杜氏后裔杜承華至化鯉老街和十里溝杜氏老宅現(xiàn)場甄采考索。在鬢發(fā)星白的長者杜大軍家里,我首次見到了用紅綢包裹珍藏的同治戊辰歲鐫梓的《杜氏家乘》和光緒丁未年成書的《杜氏支譜》。家譜木版刻印,繁體豎排,細繩裝訂,紙張泛黃,古色古香。譜牒明晰了然,有著考古與實證的樸素與真實,像葉片水分蒸發(fā)后余下的凸凹有致的脈絡,堅硬得不容置疑。百年典籍,卷冊晦暗,而字字神氣俱足,過目不忘。我小心翼翼地查找過杜繼燕的記載后,我看到了《杜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guī)十則》,頃刻間我便被其豐富的內容,新穎的比喻、深邃的智慧、華美的文字吸引住了。我用手機拍下了家規(guī)的內容,在電腦上完成了簡體字并斷句文稿的最初轉換。
家風是社會風尚的基礎。家庭有溫暖也有約束,是最小的權力組織。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一理,忠孝同源,家文化筑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結緣杜氏家規(guī)后,我整理形成的文稿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受到了紀委系統(tǒng)的傾力推介。2017年2月28日,由省紀委、市紀委、縣委、縣人民政府、縣紀委聯(lián)合攝制的電視專題片《陜西嵐皋杜氏:正德樹人 防患未萌》在中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欄目中播出,杜氏家規(guī)走到了全國人民的面前。隨同播出的還有電視附片《雙豐橋禁賭碑》《大腳才女杜繼燕》。
杜氏家規(guī)專題片播出后有了熱烈的反響,先是媒體報道,再是考察參觀,繼之學習座談?h上建了杜氏家風館,接待外來的參觀學習者。《嵐皋杜氏家規(guī)》便是此時應廣大學習者之愿結集出版的,我應約做了書稿文字的統(tǒng)稿工作。時逾年余,因索書者眾多,原書幾無,恰逢“嵐皋歷史文化叢書”結集,欣喜譽列,實為幸事。借再版之機,新添了近來凝結的相關篇章,按規(guī)制添加了書首書尾文字,以合持書人閱讀習慣。
冠著杜氏的姓,編纂著杜氏的書,總嘆謂著杜氏祖先深處的綿長厚處的寬敞。整理杜氏家規(guī)之初,我陪同嵐皋杜氏后裔尋根問祖,遠行監(jiān)利縣茶壺垸通江湖南岸。時過境遷,數(shù)百年過去,鄉(xiāng)邑變,途未知,人不識,音相異,但兩卷老譜相見,如同兩水交匯,兩處人頓黏一處,不同的鄉(xiāng)音說著同脈的話,其情融融,如同身側綿綢溫潤的湖水。通江湖湖水湯湯,浩渺無際,湖水來自長江,又還回長江,像遠行的杜氏族系,再遠的路程,再曠的時間,根系總是相連相通的,遠行的腳步總會去勾絆先祖的足跡。
通江湖之行讓我有了尋找自己根脈的急迫。譜牒失毀,碑碣遁跡,憑著族人們輩輩沿襲的口辭,在巴山南側的白楊溝里,我尋找到了相吻的契合地,捧讀到了相合的宗族志。我沒有譜書引見,只憑著遠走的誠篤,我得到了族人回歸的溫熱。祖先匍匐過的地方,盡管自己并沒有住過,盡管她置在時間深處,躲在故紙小楷里,但露頭時總會讓人稍作痙攣,難捺靜止?吹侥嵌巫屛倚募碌奈淖趾,我抬頭望了望四野,那時秧苗剛剛蒔田,地畔菜蔬著花,田埂蝴蝶翻飛,山坡草木修茂,大地一派盎然,最是一年好時節(jié)。那是人間四月天,那是川北一個美麗的地方!
驅車走中原,我朝覲過杜甫出生的窯洞,覯面過石壕村杜甫夜宿的土窟,謁拜過杜甫最后的歸寂地。踏步少陵原,在一片玉米地里,我探尋過杜牧的墓冢。那窯洞深邃,那土窟壁厚,那墳塋高大,那墓地上的玉米稈壯而端直,那玉米地旁生著的一棵碩大的核桃樹,枝上綠葉肥厚,青果累累。
“杜”本為“木土”復沓,地上長樹,樹不離土,木土合文,是以為杜。木生于土,滋潤雨露,枝繁葉茂,參天大樹。土和于木,桃紅柳綠,生木成林,春光長駐。
我的書房在嵐水繞彎的肖家壩一棟六層小樓頂層上,曬臺上有雀鳥鳴囀。循著鳥形,我看見了方家埡山坡上那蔚然絳紅的欒樹林。我有些詫愕,時未深秋,樹梢怎如此殷紅?我走進樹林,原來那是綰結的串串籽莢,先是橘黃,隨之深紅,果熟時便呈褐黃色了。原來喬木這么美!
看著屋外美的景致,聽著曬臺鳥的淺唱,寫著這篇書尾的文字。我的筆下如滿窗的秋陽,紅色的樹莢,遍山的明黃。
我很感激上帝讓我做了杜氏的子孫,感謝讓我做了我父母的兒子,做了我妻子的丈夫,做了我兒子的父親,做了我家人的家人,做了我同事的同事,做了我朋友的朋友。
做為后記,理應要說感謝的話。會說感謝的人是懂得感恩的人,是有福報的人。面臨系統(tǒng)厚實的杜氏家規(guī),最需要感謝的人應是一百五十年前“仲秋月上浣谷旦”聚坐一起商議條規(guī)和動筆擬文的人。是他們?yōu)槲覀兌攀,為我們嵐皋留下了一部厚重的人文遺產。
“仲秋月上浣谷旦”,那是農歷八月的上旬,那個時節(jié)稻谷正黃,桂花正香。祈愿這稻谷、桂花的芳香彌長亙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