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阮小山 王朋云 郭。┙,石泉縣池河鎮(zhèn)司法所成功調解了一起因死亡賠償金分配引發(fā)的糾紛。
2016年8月25日,家住石泉縣池河鎮(zhèn)的劉某在本縣喜河鎮(zhèn)一工地務工時意外身亡,獲得賠償金21.8萬余元。死者長眠地下,生者卻圍繞留下的賠償款展開激烈的爭奪。21.8萬元如何分,看似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道涉及倫理道德的法律難題。
事情還得從五十多年前說起,劉某兄弟二人幼時,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兄弟二人由伯父撫養(yǎng)長大,如今,伯父已故,兄弟也已成家,58歲的劉某直到2013年才與喪偶的鄒某登記結婚。鄒某覺得作為合法妻子,突如其來的變故,再次給自己造成身心的傷害,應當獨享這筆賠償款;而死者的弟弟認為嫂子鄒某只與哥哥生活了三年,生活中并沒盡到夫妻情誼,而自己作為死者的親弟弟,在生活中經常照顧哥哥,就連安葬哥哥也是傾力而為,理應享有同等權利。按理說,親人離去,最多的應當是悲痛,遠在天國的劉某肯定無法想象,自己尸骨未寒,妻子和兄弟就因為分割“死亡賠償金”而反目成仇。
為使這起再婚、喪兄的特殊復雜案件盡早得以妥善處置,池河鎮(zhèn)社治辦、司法所、村干部主動自學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得知死亡賠償金不是遺產,不能單純的從法律角度去進行分割,應當在死者的近親屬之間根據與死者關系的遠近和共同生活的緊密程度合理分配,鎮(zhèn)村干部積極會商,認為鄒某與死者劉某雖是夫妻,但在一起生活時間較短,也無婚生子女,死者劉某生前雖與弟弟早已分家,但從小一起長大,兄弟間相互關懷照顧,關系也較親近和密切。
親人去世,已很悲痛,而因金錢損害了親情,就太不應該了。綜合各種因素,鎮(zhèn)、村干部本著維護親情,化解矛盾的原則,多次反復調解,最終當事人雙方互諒互讓,達成協(xié)議,在21.8余萬元賠償款中,扣除喪葬費,剩余部分鄒某分得14.5萬元,兄弟分得4.3萬余元,并負責一切善后事宜。矛盾成功化解,挽救了親情,也給參與調解的干部、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