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良軍
盛夏時節(jié),走進平利縣廣佛鎮(zhèn)柳林子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街道、整潔的村舍、熱鬧的廣場、茂盛的產(chǎn)業(yè)園……,昔日破舊的小村莊正在變得愈來愈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的艱辛付出。他就是中共黨員、退役軍人、人行平利支行駐村第一書記康兵。
用腳步丈量民意的“偵察兵”
2018年伊始,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jié)的年味兒之中時,49歲的康兵就主動請纓,毅然辭別家人,奔赴平利縣廣佛鎮(zhèn)柳林子村第一書記的崗位。
要說搞農(nóng)村工作,當過兵的康兵并不怕,然而事情并非他想得那么簡單。剛進村,他發(fā)現(xiàn)村民們并不太愿意和他接觸,甚至還有些抵觸情緒。為了快速進入角色、融入群眾,康兵堅持“不漏一戶”,從精準摸底著手,深入群眾家中、田間地頭,和群眾面對面拉家常、交朋友,詳細了解每位貧困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經(jīng)濟收入、住房情況以及致貧原因,并分類建立臺賬。
柳林子村286戶貧困戶散落在山里的溝溝卯卯,康兵走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入戶,他總是隨身拿著本子和筆。每到一戶,他就撲下身子待個大半天,家長里短問個遍。
在給70多歲的貧困戶周文清劈柴時,他了解到老人的兒子常年在外務工,平時就他一個人在家時,康兵盡可能多抽出時間給老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在走訪80多歲的貧困戶杜珠蓮時,得知老人身體不好,兒子身患殘疾,有時老人發(fā)病了在家硬抗,他就隔三岔五買好常用藥送到老人手里。老人拉著他的手:“你對我這么操心,我真不知道咋報答你呀”。
一次,康兵接到貧困戶周常立的電話,附近因為修路導致他們幾戶最近一直挑水吃,很不方便。放下電話,康兵趕忙找來幾十米水管,幫老周解了燃眉之急。
有村民反映,村里一處排洪溝因水毀堵塞嚴重,致使車輛無法通行?当皶r與高速項目部進行協(xié)調(diào),很快找來三根預制管進行修復更換,恢復了暢通。
剛到村的那些日子里,康兵整天忙得團團轉(zhuǎn),這家老人夜里生病要往城里送,那家剛抱的小豬仔不吃食要找獸醫(yī)……遇到外出不在家的貧困戶,只好等晚上再去走訪。山村的路坡度彎急,時常大霧彌漫,一到晚上,基本上沒人敢下山。
好幾次,為了避讓迎面而來的摩托車,康兵的車子在山路拐彎處差點跌落懸崖,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他至今心有余悸,夜里打著手電換輪胎也是常有的事。
就這樣,康兵在與群眾的摸爬滾打中,漸漸拉近了距離,也“偵察”到了許多“第一手情報”。大家對他是越來越信任,越來越依賴,“有困難找康書記”也成為鄉(xiāng)親們的“口頭禪”。
“其實就是換了個地方當兵,只有長期、細致地入戶走訪,才真正做到底數(shù)清、情況明、心中有數(shù),退伍咱不能褪色嘛。” 談起到村工作的初衷,康兵這樣說。
靠真心筑牢堡壘的“工程兵”
柳林子村共有632戶1807人,其中貧困戶286戶822人。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產(chǎn)業(yè)基礎薄弱,群眾觀念滯后,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收入來源單一,是名副其實的“一方水土難養(yǎng)一方人”。面對此情此景,康兵心里五味雜陳。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村子變樣子!
富不富, 看支部。在人行搞過機關(guān)黨建的康兵深知,扶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拉幾句家常、做幾件好事那么簡單,當務之急是要抓好村級班子建設,培養(yǎng)一支能夠帶領(lǐng)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先鋒隊。
他一對一跟每位村干部拉家常式的談心談話,了解其性格特點、思想動態(tài)、意見建議,鼓勵引導他們在群眾工作、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各施其能,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生活中,他是村干部的知心朋友,誰要有個磕磕碰碰,總喜歡找他談談心、幫幫忙,他只要力所能及從不推卸。
每次入戶宣講政策,康兵總要拉上村“兩委”一起,有意引導村干部發(fā)揮作用。從村黨支部書記到村主任,跟著他從白天干到大半夜是經(jīng)常的事。慢慢地,村“兩委”班子在很多問題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逐步達成了共識。
“有時一忙起來,一日三餐都不能準點吃,但是大家都沒有怨言。他一個‘外人’,為了村子脫貧尚且如此,我們作為柳林子人,再不好好干對得起誰呀?” 柳林子村黨支部書記屈孝太不無感慨地說。
而今,在康兵的帶領(lǐng)下,柳林子村“兩委”班子戰(zhàn)斗力愈挫愈勇,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截至目前,柳林子村先后發(fā)展核桃園1700畝、生豬養(yǎng)殖1000頭、綠茶絞股藍300畝、烤煙650畝, 2019年人均增收8000元。
用陪伴詮釋親情的“特種兵”
“喂!在干啥呢?”
“剛到村上,現(xiàn)在準備入戶。”
“下雨路滑,你慢點,記著按時吃藥。”
“好!”
記不清多少個夜晚,每每打完電話,康兵的妻子王芳久久不能入睡。
知情人都知道,她是在為康兵的身體操心吶, 2017年,康兵做過腫瘤切除手術(shù),需要終身服用藥物,按醫(yī)囑需要每半年定期復查。因工作任務緊張,復查時間一再推遲,眼看就超過一年了。
“當初,我并不太理解,他自己身體本來就不好,在村上最忙的時候, 八十多歲的母親、岳母相續(xù)住進了醫(yī)院,他從未向組織上請過事假。即便偶爾在周末回來一趟,也是一邊照顧病榻上的老人,一邊完善戶檔信息及資料,家里的事情全落在我一個人的肩上。” 王芳的言語中多少有些怨言。
“2018年年底,80多的岳母摔傷住院,一直到老人病逝,我都沒能請假陪護, 等到周末,才匆匆將老人送上山,這件事我也沒告訴村上任何人。”談及這段往事,康兵尤為遺憾。
“康兵忙著照顧村上老人的時候,我的父母離世了他卻不管,換作誰心里多少都有些不舒服, 到村上從事扶貧工作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他的不易。” 父母相繼病逝后,王芳也毅然赴村。
說是去照顧康兵的身體,但是王芳也閑不住。抗“疫”期間,看到康兵走村入戶的孤瘦背影,王芳就和他一起給村民送口罩、給隔離的群眾送飯。在與康兵并肩戰(zhàn)斗的那些日子里,看到群眾贊許的目光、期盼的眼神 ,看到村里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看到群眾擺脫貧困的日子越來越近,她才真正感受到了丈夫作為一名軍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質(zhì)和共產(chǎn)黨員“守初心、踐使命”的責任擔當。這,或許正是她毅然決然追隨丈夫投身脫貧大業(yè)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