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劉源)駐村工作之余,談談感想,細細一算,距離初到村上已經四年零四個月!
在此期間,我經歷了諸多事宜,曾經少不經事、血氣方剛,歷經了脫貧一線的淬煉,現如今,有了更多的擔當和作為。
曾經有老輩子以歷盡滄桑的口吻對我說:“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深知,嵐皋的“泡老兒”俯拾即是!現如今,我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全村484戶農戶的家中都留下了我的腳印,全村的山山坳坳、羊腸小徑以及看得見、看不見的卡卡角角都留下了我的腳印。
我身邊有許許多多的能人、智者、斫輪老手,他們都給予我人生道路中寶貴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年間,脫貧攻堅是一次契機,加速著中武村基層組織以及各項建設的日趨完善,也加速著我個人不斷走向成熟。如果說基層黨組織是一座堅實的堡壘,我們都是“筑城者”。在這四年里一點一點嘔心瀝血地建設,不斷地壯大她的身軀。現如今,黨員有了歸宿,村民有了依靠,更多的黨員站了出來,更多的黨員有了更大的擔當和更務實的作為,他們中的許許多多成為全村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上的中流砥柱。57名黨員一條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讓貧困戶甩掉“窮帽子”,讓村民安居樂業(yè),家園更美好。
我們建設了一個156戶規(guī)模的村級集中安置點,曾經村上黑燈瞎火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燈光像指引船手歸家的燈塔。還記得,手藝人小徐帶著妻兒結束漂泊,兩人親手裝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家。我們建成了一個300畝規(guī)模的獼猴桃園區(qū),還記得,初春六點半的清晨,我同支書一道驅車前往獼猴桃園區(qū),黨員老蘇、老匡、老呂帶頭,指導二十來個村民栽苗,水泥樁像鐵青著臉的守衛(wèi),苗子如幼崽,它們是村集體經濟改革的一個縮影,太陽升起來,希望種下地。我們修了一條寬闊平坦的路,曾經“一旬半雷雨,泥濘相牽攀”,現如今,車輛往來不絕,猶如小小集鎮(zhèn),22.8公里村級路重新整修,形如蜿蜒乖巧的銀蟒爬行在山腰,為村民出行保駕護航;還記得,“雞翁”老李開著“抖抖車”一程又一程喇叭叫賣,開出了美好生活。我還記得許多:張支書開辦公司,年底給貧困戶分紅分租的開懷場面;烤煙大戶蘇支書為了“團轉”農戶增收而放棄使用編煙機;職業(yè)農民老匡在地里向農戶們教授“移花接木”的手藝;老陳帶著“三八大軍”在嬉笑中采摘“屎瓜”;村醫(yī)小寇風雨兼程上門為貧困戶送醫(yī)送藥……這些黨員默默付出,構筑脫貧堅盾,在中武村的史冊上留下的印記,還有太多太多。
數字記錄生活,見證歷史。于是80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安心入學,104戶貧困戶搬進了新家,269戶貧困戶享有農村合療和大病保險,400名村民穩(wěn)定務工,200畝瓜蔞、320畝芍藥、400畝花椒、1000畝厚樸織就出一片片璀璨綠茵,600萬貼息貸款支撐起產業(yè)洪流,1301名村民成為中武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民,滾出了480萬元村集體資金雪球。我有幸親歷,做中武村的見證,蓬勃如斯,豪壯如斯!
在此期間,我經歷了母親的離世,人生的低谷。感謝組織的關懷,當我將披著榮譽錦衣的照片傳遞于她的眼前,病床上的她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是我的另一個信仰。
我熱愛中武村。在這里,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記憶。工作之余,不忘關注時事,國內外的種種事件讓我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更加堅定的信念。我有著更為最純粹的信仰,四年間,它猶如一盞明燈,支撐我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踽踽獨行,更加專注于自己的事,少了焦躁、嗟嘆、迷惘、埋怨、放縱。不再投杼致惑、妄自菲薄、踟躕不前。明日太陽照常升起、旌旗招展,放眼尋得煦色韶光,振奮精神,走出疫情的陰霾,迎接曙光!
如果說駐村工作是一道陽光的話,那么它不偏不倚地照在我燦爛的紅色信仰上。
(作者:嵐皋縣堰門鎮(zhèn)中武村第一書記—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