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濤 通訊員 王雄文 陳竹 劉忠奎
遠遠望去,在漢江北岸的濱江大道上,一座現(xiàn)代化的建筑巍然聳立:銀白的色彩,弧檐翹角的造型,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亮麗。如同一艘整裝待發(fā)的巨輪,欲向遠方奔去。這就是由陜建十二建公司施工的安康漢江大劇院。
劇院建筑是世界建筑界公認的“建筑之最難”。安康漢江大劇院這座高50米,地下2層,地上6層,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工程,于 2016年6月28日開工建設。工程結構為框架剪力墻加管桁架組成,長176米,寬76米,包含一個1200座的大劇場,一個307座的小劇場和劇院大廳,工程弧線造型多達148處,最大弧度半徑208米,外立面為弧形墻體,建筑標高變化多,僅一層就有107處,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萬丈高樓起于壘土。該劇院的基礎工程很特別,地梁全在筏板之下,上面是平的,不用回填土,最大厚度達3.2米。在澆筑混凝土時,分8個倉室,采用跳倉法施工,先澆筑第一個區(qū)域,再澆筑不相鄰的區(qū)域,這樣就不用設置后澆帶,避免了后澆帶施工帶來的后續(xù)施工問題,同時解決了大面積混凝土澆筑易出現(xiàn)裂縫、滲漏等質量問題。在地基土方施工時,一遇下雨就滿坑積水無法施工,管理人員和工人們就跳進水里用水泵抽,硬是把水抽干再進行施工。
大跨度的鋼骨架是該劇院的又一難點。為了滿足鋼屋面吊裝,原來立起的塔吊已不能適用新的需求。于是,項目部又再立一個80噸的長臂塔吊,才解決了吊裝難題。對于超長超重的鋼骨梁,他們采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辦法,先將鋼骨架分段,運送到位后再在地面完成拼裝,最后將拼裝好的鋼骨架用傳統(tǒng)機械吊裝到位。
在解決工程弧形造型變化多異,測量放線維度大的問題時,項目部綜合工程特點,采用 BIM 技術提前輔助模擬,利用坐標加矢高法精確放線,并適時進行跟蹤檢查和復測,使誤差控制在2毫米之內,確保施工質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經過18個月的頑強拼搏,工人們戰(zhàn)晴天、斗雨天,經歷了嚴寒和酷暑,終于使主體工程按期封頂。
安康漢江大劇院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民生建設項目,是我市打造“一江兩岸”核心區(qū)的標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我市首個國家A類劇場項目。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領銜設計,整體設計方案 “漢水舞韻”繼承了安康傳統(tǒng)翹角建筑的靈與秀,體現(xiàn)出安康楚文化的飄逸與浪漫,與沿漢江景觀節(jié)點安康博物館、安瀾樓、西城閣形態(tài)一脈相承,展現(xiàn)出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安康之韻。
安康漢江大劇院工程是安康的一項地標性建筑,本著要把它建成魯班獎工程的目標。陜建十二建公司項目承接后即列為重點示范工程,從方案論證、項目策劃、詳圖深化、加工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派出精兵強將,集中公司最優(yōu)良的技術力量,處處精心策劃,每道工序都精心施工。
在施工最緊張的日子里,項目經理陳培日夜奮戰(zhàn)在工地上,三個月才回去一次,處理好家務又奔赴工地。生產經理董光明是關中人,初到安康后還不適應陜南冬天陰冷,夏天悶熱的氣候。但為了施工,他一直堅守在工地,管生產、管進度、管安全,使工程進展順利。項目總工李煒,在技術管理上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他每天樓上樓上地跑,測標高、查質量、看過程,不讓施工出一處差錯……
正是有這樣一群勇于吃苦、勇于擔當、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益的管理者,帶領全體員工破解了一個個難題,攻克了一項項難關,以執(zhí)著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化難點為亮點,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該工程先后獲得全國“A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陜西省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陜西省優(yōu)質結構工程、陜西省文明工地、省級先進工法等榮譽。
目前,安康漢江大劇院工程量已完成 96%以上,陜建十二建公司將全力以赴,向著交工目標沖刺,以“創(chuàng)建時代精品,提供滿意服務”的宗旨,追求卓越,盡善盡美,向安康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