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靜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huán)境,關系節(jié)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一次性口罩、手套等醫(yī)護用品隨手丟棄的現象屢見不鮮,這讓垃圾分類再次成為重要話題。事實上,垃圾分類理應成為農村居民的“新日常”。
俗話說對癥下藥才能解決“病根”。眾所周知,農村基礎設施不齊全、垃圾混放、思想觀念落后……這些問題是當下農村環(huán)境整治的短板。廣大村民對于垃圾處理可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將可回收利用的紙品、瓶罐等集中起來賣到廢品回收站,將腐爛垃圾轉化為肥料等,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離現代社會的垃圾分類來說還相差甚遠。自卡子鎮(zhèn)去年設立“垃圾積分站”以來,村民們對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分類意識明顯增強。同時,政府通過購置垃圾車、聘請保潔員、建設垃圾填埋場等,引導老百姓參與初步分揀,改善了原始粗放的分類方式,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
垃圾分類好比“繡花”,慢工才能出細活。對于村民來說,接受新鮮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對于宣傳引導的方式,更要側重于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傳導到群眾的內心,推廣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方式,將垃圾分類滲透到生產生活中,比如,爛水果下腳料可以漚肥還田,人畜糞便和灶灰等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以建設沼氣池,發(fā)酵處理還能變廢為寶,產生清潔能源等,這些方式都可以讓村民們切切實實體會到垃圾分類的利處,從而提高群眾參與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以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也在加緊開展,因此必須將垃圾分類當成農村居民的“新日常”,抓實抓緊抓好,為美麗鄉(xiāng)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