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召伍
人有不貪、有徳、勤儉這三“寶”千萬不能丟。從古至今,大凡賢明之士對這三“寶”有許多真知灼見,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堪資借鑒。
不貪為“寶”不能丟。《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收。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有人其寶。子罕身為司城之官,不以珍玉為寶,而“以不貪為寶”,拒收珍寶,守持清廉。在子罕看來,為官不貪,永葆清廉,這一精神上的“寶”,比起物質(zhì)上的“寶”更為珍貴,更應珍惜。所以他抵制住美玉的誘惑,守持著自己的“不貪”之“寶”。以不貪為寶,是抵制各自誘惑的強大武器。不貪,可以擺脫許多煩惱和困惑,輕松瀟灑地面對一切,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德為“寶”不能丟。史載,荀丕任荊州曹書佐時,職位比其友王秀之低,而王秀之認為官位重于官德,因而看不起荀丕。荀丕在致王秀之信中說:“人之處事,當以德行著稱,何跡以遂爵高人耶?仆以德為寶,各寶其寶,于此敬宜。”在崇拜高官位的封建社會,荀丕卻認為官德重于官位,他淡泊名位,重修德行。“徳厚者流光,徳薄者流卑。”沒有徳,權(quán)位越高越有害。徳是高尚人格的縮影,是閃光靈魂的軸心。徳勝過金錢,勝過權(quán)勢,能使人走向高尚,使人青史流芳。當今,仍然要以徳為“寶”,需要堅持把道德作為第一行為規(guī)范,常修為人之道,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千萬不能干與自己、與家人、與社會有害的糊涂事。
儉為“寶”不能丟。老子“恒有三寶”之一就是“儉”。“儉,故能廣”,“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心死矣。”意思就是說,厲行節(jié)約,才能豪廣,如果舍去儉約只講豪廣,那就必要滅亡。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吨芤住罚“君子以儉徳辟難。”《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徳以共也;侈,惡之大也。”《墨子·辭過》:“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都是在說,“儉”的重要性,在反對奢侈浪費,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當下,重讀這些國學經(jīng)典,弘揚這些國學經(jīng)典精神,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