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科學界最有輿論色彩的事件,就是八十高齡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物醫(yī)學獎。這很突然,突然到一些人不知所措,甚至很不舒服。作為中國特色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一株青蒿成就了一個偉大貢獻,一株青蒿也飽含了一個科學家四十多年的辛酸苦辣,屠呦呦被譽為“青蒿素之母”,成名于中國的青蒿,也被世界飽受瘧疾之苦的人們視為“神草”。獲獎過后,她得到了應有的禮遇和尊重,也讓她從幕后走向前臺,她的名字家喻戶曉,她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
但也很快,有人開始忽略她的學術貢獻,用一種復雜的心情和不太干凈的表情來評價她,還沒來得及高興透徹的屠呦呦就成了有話題的人物。事出有雙的是,當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一些國人看似公允的褒貶也一度大行其道。而這一次,有人熱烈地將屠呦呦莊重盛大的獲獎氣氛和某明星更為盛大的婚禮場面作比較,流露出頗為酸溜溜的味道。屠呦呦的科研風范不敵娛樂場,整個社會一下子就有了情緒,大師咋能和娛樂明星作比,有可比性嗎?
成就與爭議伴行。其實這樣的思維邏輯符合很多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心胸和態(tài)度,無非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tài)在作祟。本文不想深究這種留存已久的“酸葡萄”國民性,事情本身也不是一個“眾口難調”可以解釋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也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警示。從屠呦呦乃至莫言獲獎之后種種社會反應,恐怕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是,今后無論在科技評價體系上,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工作檢驗上,還是小到個人事業(yè)努力的堅持上,對那些默默無聞、一以貫之、堅持說實話干實事的人和事,恐怕要給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以至給予更多的高看。鼓勵扎實干事的人,鼓勵有堅持精神的人,鼓勵創(chuàng)新求變、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人,鼓勵全心全意奉獻青春乃至生命為黨分憂為民謀利的人,甚至要鼓勵那些能干不能說或能干不愿說的人,以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鼓勵干事創(chuàng)業(yè)成為正道。如果屠呦呦獲獎引發(fā)的社會議論能夠帶來這樣的正向能量,其意義絕不亞于獲獎本身。
究其屠呦呦及其工作團隊成功的原因,那就是諾貝爾精神一貫倡導和體現(xiàn)的堅持和堅守。持之以恒的堅持,是一切偉大的科學家成功的共同經驗。沒有這種精神,屠呦呦就不可能幾十年孜孜不倦地干成干好一件事;沒有這種精神就極有可能消沉在枯燥和寂寞的研究環(huán)境里,在一聲長嘆中最終選擇放棄;沒有這種精神,中國科學家就不會攀登上諾貝爾獎之巔。
堅持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態(tài)度,是干大事的前提。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有純度、有血性、有靈魂的精神滋養(yǎng)。從正確的成功導向上看,每個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何謂大事,大事就是能成就自己,能造福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干大事的能力和條件,可能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回到我們身邊,事關安康發(fā)展變革創(chuàng)新圖強的事皆為大事,也是我們每個個體需要參與其中的大事。國家限制開發(fā)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qū)、國家主體功能建設示范區(qū)、國家秦巴山區(q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扶貧開發(fā),這些國字號的工程都是大事。我們既不辜負國家層面對安康的眷顧,更要走好民生為本、循環(huán)發(fā)展的大棋,讓美麗富裕的夢想落到安康的大地上。盡管我們不能短時間甩掉貧困這頂帽子,但是我們心存美好,我們積極投身國家工程建設,我們干的是大事,我們堅持干好這些大事,我們的努力就一定能帶來未來的美麗富裕。
說了算,定了干,干必成。這是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發(fā)出的戰(zhàn)斗口號,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們需要更多地弘揚扎實苦干精神,需要更多腳踏實地干事的人,需要給那些在平凡崗位不懈怠、危難關頭不退縮,以釘釘子的精神完成黨和人民重托的人和事給予更多表揚、更多激勵,讓實干精神成為安康發(fā)展的主流,與安康發(fā)展的大氣象接通,讓所有有利安康發(fā)展的正能量發(fā)揚光大。這,或許就是我們在分享屠呦呦這份巨大榮譽之后,最有意義的收獲。